【中國箱包網】“品牌作為企業的精神靈魂”,在接收中國箱包網網記者采訪時,廣州伊凡世家皮具俞總屢次提到,而近年來,伊凡世家在品牌化運作方面的舉措也應證了這句話。俞總談到:隨著經濟的發展,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,對皮具產品的需求在不斷的擴大,皮具市場的前景曙光漸露;隨著國家對皮具產業的重視,特別是2009年,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把皮革等十大行業作為輕工業振興重點。 作為新進入皮具市場的新企業,首先面臨的是行業壁壘以及自身局限 ,就廣州而言就有一定規模的皮具生產廠家就超過1萬家,小廠更多,這些廠商已經領先進入市場,并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,并為消費者了解和接受。他們的產品種類繁多,款式各異,擁有眾多的客戶群。對于新進入的企業來說,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開拓自己的客戶群,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,建立自己的品牌忠實擁護群,

目前,人們對皮具產品的需求已經由注重使用價值、追求價格低廉轉向注重產品的檔次和品質、追求時尚性和個性化,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。在這種社會公眾消費行為發生質變的過程中,皮具行業的大部分企業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,自創品牌的意識不強,更多關注的是短期的、局部的利益,不愿意在培育自有品牌上做過多投入,沒有形成一批為社會公眾廣泛認知的名牌,稍有一些知名度的國內品牌也因為不注意鞏固維護,品牌形象時起時落。 而市場上,同類皮具生產廠家所出產的產品款式相似,同類產品基本雷同,使得競爭優勢不明顯,而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,皮具產品極大豐富,甚至部分供過于求,皮具市場趨于飽和狀態,對皮具生廠商來說,這是生存的博弈。 新的企業要想立足于市場,并在市場占據一定份額,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進行差異化的定位,同時對舊的發展模式進行革命。從管理方面,可借鑒先進企業的管理模式,并結合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,取其精髓,制定適合自己的運營方式;宣傳方面,新聞媒介,網絡平臺,雜志報刊等等,例如中國箱包網等大型專業的網絡平臺。

借鑒當前皮具生產商所面臨的問題,他們在品牌培育、市場管理、產品設計、品質監控等方面存在許多不足,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,制約了皮具品牌的成長。 所以新進企業應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,提高品牌的創立意識,并不斷鞏固和維護,使得品牌形象深入人心,應把品牌作為企業的資產進行經營。 品牌作為企業的精神靈魂,涵蓋了整個企業的外在形象與服務,以及身份的象征,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品牌形象,必須有個長遠的戰略意識。在品牌上的投入,應傾注一定的心力與資金,同時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等細節都盡量做到至臻至善,每一個環節都要緊扣。
據2007年國家統計局、國家發改委聯合發表聲明,兩部門向世界銀行確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達到1745美元,而中國人均收入在2003年才突破1000美元。由此,權威告知:人民的生活消費逐漸從生存型向發展和享受型過渡。同時,瑞典未來協會預計:中國人均收入將在2015年前增加一倍。這預示著,中國的經濟水平和人均收入越來越高,與之密切相關的消費能力也將越來越大。在國內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中,鞋包消費所占比例達到人均消費的17.8%。鞋包產業市場商機無限。 現在,中國包飾消費每年以33%的速度遞增,在2005年,創造的產值高達2300多個億。而2006年中國消化掉了126億個包包,市場總額更速度提升,令中國連續12年成為世界NO.1的包飾消費國,包正成為繼服裝、鞋業之后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。
 |